孩子的暴力情緒來源于哪里

本文Tag標簽:幼兒暴力??

  孩子的攻擊性,需要透過教育來引導(dǎo)、升華為正面行為。除了良善行為的認同學習外,多運動是很好的宣泄管道,能讓大腦分泌多巴胺,使孩子擁有正向的情緒。

  很多父母覺得很奇怪,他的孩子從小捧在手心長大,不曾被打,也不曾看過別人被打,為什么進了托兒所、幼兒園后會動手打人?他從來沒有模仿的對象,這個暴力的動作是從哪里來的?這是一個很好的問題。

  模仿的確是最原始的學習,既然沒有模仿對象,為什么會有這個行為出現(xiàn)呢?原來,它是從我們祖先——動物身上來的。動物在世界上生存有一個重要的任務(wù),就是把基因傳下去。為了傳基因,需要交配,所以弗洛伊德說“性是個本能”。我們也的確看到每種動物都有它自己種族獨特的求偶交配的方式,沒有人教都自然會,連關(guān)在籠子里長大,不曾見過其他同類的動物,見到異性,也會立刻展開它的求偶儀式,所以“性”是動物的本能。

  為了達到這個~陛”的目的,必須同時還要有另一個本能,就是攻擊性——擊退情敵,獨享交配權(quán)。在資源匱乏、“僧多粥少”的大自然里,攻擊性是我們祖先確?;騻飨氯サ闹匾灸埽瑛B類的唱歌和領(lǐng)域防衛(wèi),就是為了把基因傳下去而發(fā)展出來的鳥類獨特行為。每年春天,公鳥在確定了它的勢力范圍后,就開始在枝頭唱歌,招攬異性。它的歌聲越婉轉(zhuǎn)嘹亮,表示它的身體越強壯,生殖能力越強,以此昭告母鳥:嫁給我,你的下一代會是最強的。

  我們從一個左腦前區(qū)受傷的病人身上看到,原本溫文儒雅的紳士,因為左腦失去抑制右腦的能力,使得他的動物本性脫韁而出,變成色情狂、暴力狂,家人避之唯恐不及,完全變了一個人樣,因為性和暴力的本能掌控了他的行為。

  對于這種動物本性,在人類征服了大自然,進入農(nóng)業(yè)社會后,變得非常不好用,只好用道德和法律的力量來規(guī)范它。因為要改變一個行為,最好的方式是從心中認同做起,從小用教育的方式來升華人的動物本性,所以馬克吐溫才會說“花椰菜是受過教育的包心菜”。教育的目的是為了超越動物的本性,方法是將這些野性變成公平競爭的運動技能,在合理的條件下發(fā)泄、紓解出來。

還有疑問嗎?請留下您的問題,15分鐘內(nèi)回答您!